"海绵城市"的宁波实践:柔性治理 诉说宁波与水的故事

新闻简述:

海绵是一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材料,众所周知,它对水具有收放自如的强大能力。说到“海绵城市”,这里的“海绵”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它形容了一座城市最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处理水的能力”。自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成效明显。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区完工项目126个,项目完工率84%;完工排水分区面积23平方公里,占试点区面积的74%。根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要求,预计今年10月可全面完成试点区建设。老小区旧貌换新颜,道路公园并重美不胜收,“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体”效果逐步显现。


"海绵城市"的宁波实践:柔性治理 诉说宁波与水的故事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慈城中心湖

  海绵是一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材料,众所周知,它对水具有收放自如的强大能力。说到“海绵城市”,这里的“海绵”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它形容了一座城市最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处理水的能力”。自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成效明显。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区完工项目126个,项目完工率84%;完工排水分区面积23平方公里,占试点区面积的74%。根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要求,预计今年10月可全面完成试点区建设。老小区旧貌换新颜,道路公园并重美不胜收,“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体”效果逐步显现。

  “海绵城市”与宁波的不解之缘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何处理好与水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这4种主要方式。那么,构建完成的“海绵城市”,会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带来什么样的魔法?市住建局的专家带来了一个权威且有趣的回答:“‘海绵’的功能体现在通过消纳、减速与适应的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这种方式不像硬性转嫁水那样‘刚’,而是一种更加‘柔和’‘委婉’的解决方案。比如,让洪峰来得更慢一些,而不是让洪峰来得快一步;弹性适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立。”

  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在“海绵城市”中,非透水的路面会被透水路面代替,这样一来,雨水就会尽量地被消化,通过地下水窖等方式进行蓄水,并且在未来加以重复高效利用。多种功能堆积在一起,整个城市就如同巨大的海绵一样,可以自如地处理好与水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到,诸如德国的地下管网系统、瑞士的“雨水工程”已经带来了最佳的范本。随之而来的是,“海绵城市”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相反,它在以迅猛的势头融入我们的生活。

  如果要说宁波与“海绵城市”之间的缘分,就免不了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说起。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山、江、海共同作用,洪、涝、潮等灾害较为突出,经常遭受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侵袭,造成全流域或部分流域洪水及沿海高潮位,对城市造成内涝威胁。同时,早期不尽合理的河湖岸线整治方式,使得城市的水域生态系统变得异常脆弱。

  种种现状,将宁波牵手“海绵城市”提上议程。

  2016年4月22日,在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的2016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我市以88.29分的高分,在参加评审的17个城市中位列第三,从而成功入选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自此,建设“海绵城市”与河姆渡凿井技术,历朝历代建设堰、坝、碶、闸一并成为宁波治水文化中的一部分。

  基于宁波的实际情况,“海绵城市”所提供解决方案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张“药方”将改变传统的纯粹依靠错综复杂雨水管网来排水的理念。它优先通过雨水湿地、生物滞留池、多功能调蓄池等设施,能够大量滞蓄雨水。

  其次,“海绵城市”能在避灾的同时巧妙地解决居民用水问题。巨大的“海绵”可以令城市在丰水时将雨水“喝”下,在缺水时将雨水“吐”出,大大推动了中水处理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另外,使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能较好地提高雨水资源回用效率,从而节约自来水资源成本。据研究机构测算,城区的雨水资源回用率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一旦目标得以实现,每年将为城区节省上亿立方米的自来水,节省自来水水费上亿元。

  除此以外,“海绵城市”生态治水的理念,紧紧围绕保护原有水系而展开,在保留河道自然走向的基础上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生态河岸,并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将雨水径流经过植被的拦蓄、净化后,再排入城市内河中。双管齐下,打造出水清鱼乐、碧江如镜的盛景。自此,推开家门,市民便能尽享莺飞草长、鱼翔浅底的城市生态。

  姚江花园小区

  宁波“海绵城市”的进击之路

  降水量充沛,但资源型水质匮乏,这个“冲突点”令宁波这座城市急需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如何将城市改造成一块得以吸水、蓄水以及释水的“大海绵”。从无到有,进击成为“海绵城市”的卷轴缓缓展开,宁波也因此迎来焕然一新的治水图景。

  早在2016年的宁波“两会”上,就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提案议案,当时,宁波已经在“海绵城市”的尝试中小有建树。比如,江北慈城新区所建成的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化带、中心排涝湖,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了净化并回收利用;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与植被等特点,构建出一个特别的“水体净化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基质。

  为构建“海绵城市”助力的是,2016年4月15日的一场竞争性评审。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于当日组织专家对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城市的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进行了初审,这次评审竞争十分激烈——共有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宁波等17个城市参加。

  宁波选择申报的试点区域为慈城—姚江片区。据了解,该片区面积为30.9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确定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共6大类171项。

  2016年4月22日,宁波成功入选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得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可以了解到,当时打造“海绵城市”的规划实施方案十分亮眼。根据当时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地上-地下”结合、“渗蓄-净化-利用-排放”结合,综合实现“水生态良好、水环境改善、水资源丰富、水安全保障及水文化鲜明”的多重目标。多重措施之下,预计到2020年,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当然,为参与此次评审,宁波不打无准备的仗。推出此次方案前,我市在近年来编制、批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在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进一步落实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供排水管理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制度。

  在一系列动作之下,城区内涝最严重的区域里,面积达到2.84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连片区拔地而起,实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75%的目标。不仅如此,城内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数量逐渐减少,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整个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开始稳步提升。

  狮子山

  3年嬗变:“海绵”之上聆听水的百种呼吸

  在收获好消息之后,慈城—姚江片区无疑成为“海绵城市”蓝图中的焦点。计划次第有序展开,随着工程逐步完善,“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体”效果逐步显现。3年来,居住于该片区的市民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周遭的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名居民动情地说:“走在这里,就像站在海绵之上聆听水的各种呼吸声。”

  2016年11月,《宁波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随即推出。自此,打造“海绵城市”片区的数个项目有序并行展开。多线程任务朝着一个坚定的目标推进——到2018年,30.95平方公里的江北区慈城—姚江试点区域,达到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考核要求。到2020年,中心城区75%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这项庞大的工程包含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居住建筑和小区调蓄、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城市道路和广场排水、延伸开展城乡一体化海绵体建设等5项“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与居民身边的老小区、花园、道路等城市中的各个生活元素息息相关。

  3年来,这项大任务的完成进度十分喜人。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区完工项目126个,项目完工率84%;完工排水分区面积23平方公里,占试点区面积的74%。根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要求,预计今年10月可全面完成试点区建设。除三和嘉园小区和姚江花园小区外,居民区海绵化改造项目还有广厦怡庭、春晖佳苑、宁馨园等老旧小区。

  老小区旧貌换新颜。在众多改造项目中,为老小区“安插”“海绵”的任务可谓一大难点。对于这些在城市扎根多年的老社区来说,众多设施老旧,要推进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对试点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奇迹正在接连不断地发生。

  试点所在的江北区给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海绵城市”建设与老小区改造有机结合,截至6月底,在建项目95个,完工43个。其中,广庭社区所在的天水谢家片区,有19个老住宅小区进行了“海绵+”改造。

  旧貌换新颜,改造之后的老小区如同搬进了坐拥小桥流水的花园。漫步于春晖佳苑等小区中,随处可见高大挺拔的树木、蜿蜒的鹅卵石小径,流水淙淙而过,居民们闲庭信步,一派和谐有序的场景。

  宁波“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咨询单位专家见证了这一路的巨大改变。“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民生工程,目前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已经取得良好成效。老旧小区改造重在以解决问题和满足百姓需求为主,通过‘海绵+’建设模式,实现共赢的建设目标。”他说,“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居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道路公园并重美不胜收。传统的道路存在诸如雨天路面易积水,车行道、人行道部分雨水直排雨水井、地面砖块破损等问题,从而造成市政管网压力巨大、雨水的利用率低但污染率高的现状;有的花园则因为绿地中间高、四周低,导致一旦下大雨就产生积水流到路面上的问题。

  而在为区块植入“海绵”之后,这种现状被彻底改变。众多道路的侧石之下安装了一个个开口,将路牙和生态树池进行相连,令雨水在不满溢的基础上还得以净化。另外,通过巧妙地为道路增添生态手段,令雨水经过绿地进行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不仅补给了地下水,同时也通过引流的方式缓解市政管网的压力。

  马路变成一个个灵活的水处理器以外,“雨水花园”的出现也为花园与水的关系带来全新的设想。在宁波技师学院中,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雨水花园美轮美奂。园中植被品种丰富,绿地中间的凹地令道路积水通过溢流井渗入地下,并且在过滤净化后得到排放,实现了美学与实用主义的极致融合。

  •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兰嵩路555号森兰美伦A座1105室

  • 电话

    021-61065215

  • 微信

    w13818487871

  • 网址

    http://www.shspa.cn

Copyright © 2018 上海竞舟雨水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4041号-1      网站建设:合优网络